今晚觀賞了張敬軒及王菀之的903拉闊音樂劇場。演出分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個類似音樂劇的表演,成品卻是慘不忍到。早前草草聽過一集廣播劇已心知不妙,把故事搬上舞台只是把所有缺點放大一百倍。不管兩位歌手有多麼美的聲線、特別嘉賓林嘉欣有多落力的演出,仍毫不能挽救到這個故事的零散。很差很差。
真正能成功挽救今晚的是第二部分,兩位歌手演繹自己的、對方的、經典的歌曲。我們這一輩常常聽到比我們大一點的人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頭的樂壇有多輝煌,流行曲有多流行。而我們這一輩就只剩下陳奕迅和陳奕迅。但流行曲流行/很賣錢就是代表輝煌嗎?歌曲本身好不好?好之餘,音樂種類廣不廣?在主觀觀察下,我不禁質疑,八九十年代的廣東歌種類難道不狹窄嗎?四大天王也是唱K歌而巳,樂隊真正入屋的只有(其實很主流)的Beyond,較另類的例如達明一派沒錯有一群樂迷,但也只是有那一群樂迷。八九十年代跟我們成長的二千年代至今日比較,今日的K歌流行歌不再像以往的流行歌流行,但同時,每個歌手相對上更具不同的風格,就算主流歌手(包括張敬軒Ivana)都有其特色。他們會唱K歌也會嘗試玩其他東西。我看不到現今歌手會比那個年代差,質素一直參差的會不會是某堆主流樂迷。
說多了,我其實只想說我很享受第二部分的演唱,今晚很多歌曲都是我聽過很多遍的。而我很期待聽一次手望的live 今晚他們也唱了。心滿意足。
秒速五厘米 (2007, dir: 新海誠)